|
2018年年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来说是一个寒冬。80%IPO的基石投资人在亏钱、新经济公司大幅裁员等新闻屡见报端,这些动荡是很多公司过去未曾历经的。
与此同时,有一些公司,在整体的颓势中依然保持着出人意料的高速增长,其中代表之一就是拼多多。
五个月前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却深陷“山寨、售假”舆论漩涡的拼多多,目前似乎已经走出多事之秋的阴影。在媒体及社会看来,似乎一贯野蛮生长,与“品牌”站在对立面的“拼多多”开始“革命”,摆脱“拉低消费水平”“假冒伪劣”等标签。总体来看,网民对于拼多多的印象转变表现为以下方面:
“消费降级”“拉取用户”VS“体验升级”“赢得用户”。12月26日,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拼多多已跻身电商第一阵营,用户占比已经达到了33.2%,仅次于淘宝的41.8%,成功地超过了天猫、京东、苏宁。
这样的成绩,让许多网友表示:我们总是以“五环内人群”的眼光去嘲笑和鄙视“五环外人群”的拼多多,用亮瞎眼的数字打破质疑,让人深思。
针对之前舆论场上对拼多多冠以的“消费降级”标签,部分网友表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拼多多做的是消费分级下的消费升级,让下沉用户得到更多、选择更多,增强获得感,并表示它带给消费能力不高的人以希望,是用户认可的缘由之一。此外,还有许多用户指出拼多多在不断升级,试图在用户体验升级和品牌形象维护层面突围。
网友认为体验感的升级具体表现在:一,拼多多在购物节优惠补贴、APP界面的陈列方式、首页宣传推介等方面都在向淘宝等电商正规军靠拢;二,拼多多不再依靠低价和炒作的销售方式,曾经最具特色的砍单拼团模式退居二线;三,早期主打的“社交电商”概念被弱化,前期塑造新鲜感吸引市场流量的拼多多,开始回归高性价比的产品形象的塑造上。
“因为低质量产品离开拼多多”VS“因为品牌国货选择拼多多”。2018年,拼多多凭借社交属性和游戏化的运营所带来的新鲜感,获得用户的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山寨和假货,让拼多多在2018年7月上市后深陷舆论漩涡,行业及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低质量低产品难以让拼多多获得持续增长。出乎网友意料的是,12月份,拼多多在品牌升级、供应链改造方面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论印象。
在双十二当天,拼多多宣布启动“新品牌计划”,为处于“食物链底端制造业”的“国外知名品牌代工厂”提供扶助,依托中国品牌满足用户高质量产品需求。“新品牌计划”推出的两周,近500万人疯狂涌入拼多多观看国产工厂直播,已有700家工厂申请参与其中,且相关数据仍在持续增长。
网友指出,作为中国传统制造工厂,缺乏有效的反馈通道与灵活应变的机制,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难以转化为市场规模,向来是“中国民族产业”不能承受之重,并表示,拼多多发起的“新品牌计划”聚焦这些痛点,通过直播工厂流水线的方式,从产品源头上为国产品牌正名,让大家亲眼见证“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用平凡的价格也能买到过去的“国际品质”产品。
“野蛮式生长忽视消费者利益”VS“企业管理正在走向规范化”。过去,在不少网友看来,拼多多在商业模式上是一种野蛮式生长,针对拼多多的维权案件以及媒体的公开批评数见不鲜。社会舆论表示拼多多在监管方面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最近舆论场上关于拼多多产品质量的攻讦有所减弱,拼多多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也让网友评论道:企业管理正在逐渐走向规范。
在“权健风波”中,继京东、阿里、苏宁屏蔽权健产品之后,拼多多也加入其中,舆论认为拼多多此举意味着“国内主流电商上的权健商品已经全线下架”,并表示肯定。
此外,拼多多近日定制了《拼多多商家信用管理规则》,2019年1月1日起将开始生效。《规则》明确指出,失信商家不能再次申请入驻平台,情节严重者还将把相关信息报送市场监管等部门。媒体及网友对此予以期待,认为拼多多完善奖惩机制,将有助于逐步提升品牌形象。
未来一年即将开始,拼多多前路如何,这也是整个电商行业乃至全社会的追问之一。
— [ THE END ] — |
|